推广 热搜:

“双减”之后,没培训机构了,娃要如何“鸡”?

   日期:2025-05-24     来源:www.v-rules.com    浏览:649    
文章简介:近年来培训机构的风靡,不只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,也让父母苦不堪言。为知道决这一问题,有关部门推出“双减政策”予以纠偏。

 近年来培训机构的风靡,不只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,也让父母苦不堪言。为知道决这一问题,有关部门推出“双减政策”予以纠偏。没了补习班,父母与学校又该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能力呢?就此,特约作者、两代留学潮亲历者田心将以美国排名第一的顶尖寄宿高中为例,与大家聊聊怎么样养出“自推”娃。

文丨田心    编丨Travis



一位新冠保洁母亲的行踪单
这是媒体公布的,最近南京疫情传播链中,一位病患在确诊新冠前的行踪轨迹:
确诊病例21:女,45岁,住南京XXX自然村,在禄口机场从事客舱保洁工作。

7月十日7:2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后前往禄口机场上班;

7月11日15:00送儿子去禅武道馆,17:10接儿子回家;

7月12日7:2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后往机场工作23:00下班;

7月13日7:5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16:00接儿子;

7月14日7:2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后往机场工作23:00下班;

7月15日7:5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16:00接儿子;

7月16日7:2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后往机场工作至次日4:00下班;

7月17日13:20送儿子到舞蹈学校,15:00接儿子去禅武道馆,17:
10接儿子回家。

7月18日7:20送儿子到启培训机构,后往机场工作;

7月19日8:0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16:00接儿子;

7月20日上午7:20送儿子到培训机构,后往机场,核酸采样后留观;

7月21日15:00左右转至隔离场合,后专用救护车转运至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治疗。


这位禄口机场的保洁员,也是一位妈妈。她的行踪单中有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关键字:培训机构。
辛劳的妈妈除去上班,天天都奔波在接送儿子上培训机构的路上,而儿子暑假里也几乎整天呆在培训机构。

没理由对母亲和儿子说三道四,这大概是多数家有中小学生家庭的正常状态。
上培训机构,绝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!就算起早贪黑做保洁,也期望孩子能“学而优则跃龙门”。或许母亲薪资的大多数也交给了收费不菲的培训机构。
对于这位怀揣最朴素愿望的母亲,大家除去理解,还有的敬意。
但问题的另一面是,这类年教育生态的畸形演变。很多培训机构成了“校外校”,孩子们出了校门就进培训机构门。用培训机构的话就是“你不来培训,大家就培养你的角逐对手!”
贩卖焦虑、圈钱、抢钱般的运作,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、剥夺了休息娱乐时间、影响了体质健康,更让多少家庭在精神上和资金上皆不堪重负。

“双减”从严整治校外学科培训
最近,中央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建议》,回话社会的强烈关切。这个“双减”政策中的一记重拳,就是从严整治校外培训市场。
《建议》中关于从严治理校外培训的要素,大致可概括为:

1. 不再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。即“精确”针对“学科类”培训机构,亦即学科类超前学、超纲学的培训以后将凉凉,对“内卷”要紧推手的培训机构可谓釜底抽薪;

2. 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。即切断了培训机构高收费的财路;

3.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能上市筹资,严禁资本化运作。往大了说,就是不准用资本控制祖国的将来;往小了说,资本的天性是逐利,当资本渐渐形成对一个产业的垄断时,处于弱势的家庭与孩子就沦为待宰羔羊;

4. 不能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、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。即要还孩子们一个人格完善、健康成长的环境。


这次中央果断出手,是对目前基础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准时纠偏。

客观地看,民营教育对国内教育的兴盛与进步,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。期望此次整治,能以《建议》为纲,依法行政,既要让教育回归她的初心与本质,也要保护民营教育的合法权益。

自推的娃与学校的“培训”
那样“培训机构”没了,教育的重任自然回归到了父母和学校的身上。
这就更需要大家父母认真考虑,到底应该最重视“培训”孩子什么能力?而没培训机构,父母又怎么样“鸡娃”?欲成牛娃又当怎么样“自鸡”?

这里笔者以一个美国顶尖菁英寄宿校为例,样本虽小,但可以看看在这所学校,在没培训机构加持的状况下,牛娃们怎么样存活并“自鸡”。


这所学校最着重的“培训”,反而可让大家看清教育的初衷、那些让孩子们行远的源动力。

这所菁英美高,最大的特质就是孩子们“自推”(比“自鸡”更准确)。
因为是寄宿学校,大多数父母在外州、甚至外国,父母真想“鸡娃”都鞭长莫及。近年互联网教学发达,网培也有,但学校本身学业、课外活动等是出名的繁重且多,想再找多余时间网培也非易事。
总体看,多数父母“鸡娃”只能“鸡”价值观层面,与交流、爱与支持。所以,欲在该校“存活”,主要靠孩子“自推”,而这也是学校最着重“培训”的能力,二者相辅相成。学校就开宗明义地宣称:“本校是Student Self-driven之校”。来看看孩子们在这里习得了什么“自推”的能力。


 1. 自主学习的能力 
学校是“圆桌教学法”的首创者,即学生和老师围桌而坐,老师几乎不“教”只引导,主如果学生们自己教自己,互相启发、提问、讨论。
这种学法需要孩子主动运用书本、图书馆、网络等所有可以合法借助的资源来学习。
当然,你也可以猜测,个别孩子会参加培训机构,迅速超越同伴掌握一个要点。
但,圆桌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?是一群青年和老师在一块探索、提问、互相启发、教学相长。
探索学习过程更艰辛,但比在培训机构里“包教包会”的学习什么更有乐趣呢?长期的“包养式”填鸭,毁灭的将是求知欲最强烈的青少年的好奇心,并形成不考虑的惰性。举一小例,“自由落体定律”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内容。
学此要点时,老师不会条分缕析地解说定律,继而让学生们练各种题型的题。
孩子们会分成小组,一人从教学楼上将一个球轻轻松开落下,同伴在楼下用手机录像,从中提炼出球每秒降低的高度,然后用EXCEL绘成曲线、拟合。
各小组携带各自结果来到班上,在剔除一些误差后,最后一同“发现”了自由落体定律。
当然现代人不必都当伽利略再上比萨塔。但此例反映出的是学习更重视的是学之过程,而不止是掌握定律的结果。

或许做题上拼不过培训机构的“熟练工”,无人“替你避开了已知的坑,告之那条最快捷正确的路”,但学生们学到了“万变不离其宗”的“宗”。
孩子们在这里一点一滴地培养出真的的自主学习力,主动探索、深度考虑、从错误中学习,从已有些常识中推导、发现、创造。

 2. 找到“我是哪个”的能力 
“脸书”的开创者扎克伯格也毕业于该校,他可是上过培训机构的人,且还是一对一的私教!中学时小扎就一直跟随软件专家学习编程。不过,他的课外培训跟学校的学科学习一点关系都没。他是基于喜欢和“吃不饱”超前学。
学校还有一个著名的学生社团—数学社团,曾多年为美国国家奥数队输送选手并夺得金牌,作为理科学霸的小扎也参加了社团,但他从未把精力投在奥数竞赛上,他一直明确自己真的的热爱是编程。
高中时小扎就编出了一个音乐微信小程序,以剖析和追踪用户听音乐的习惯,这是他首个被社会注意到的微信小程序。
进入哈佛后,他又开发了Facemask程序,即通过学生们的浏览和投票自动生成“辣妹”排名。他做这个只不过感觉“好玩”,但网站瞬间被学生们挤爆,且只存活了一个周末,周一一早即为校方关闭,由于收到了很多投诉。
之后的事就尽人皆知了,小扎退学,最后从Facemask走向了Facebook。
如此的社团在学校有上百个,无论是名头响亮的数学社团,还是编织毛衣社团,只须能招到兵买到马就能成立。
国内蛮多初中生在考试报名大学时并不了解自己想学什么,进入大学大松一口气,却又陷入迷惘。这里的孩子们则在高中里,较之学习,更要紧的是努力发现“我是哪个”,找到真的的热爱与天分。唯有天分与热爱能持久地推进一个人排除万难走向彼岸。

 3.同伴互助的能力 
孩子间在学习上一定有差异。
学校有一个“同学互助规范”,即学科学得好的孩子,会被老师和同学推举为“学生助教”,这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份承诺。在自己学业已非常繁重之下,要每周雷打不动地“坐班”帮助同伴补习。
不过这里的补习是“补差”而不是“培优”。“学生助教”也非“虚名”,它是大学申请中金字招牌的志愿服务。不需要山区支教,不需要非洲扶贫,帮助身边的小伙伴就好!
小助教从中收成满满的收获感:“我可以帮助其他人,而不是我压倒了其他人”。唯有伙伴携手、团队互助,生活方可行远。

 4.自我成长的能力 
学校所有学生社团完全由学生自己运营;二百年历史的校报也是学生们自编自写、找广告与销售;数学社团参加国内外数学竞赛需要学生自己找资助。
以参加哈佛-麻省数学竞赛为例,先要找一位老师想牺牲周末义务开车送参赛学生去波士顿。到波士顿前,学生们还要联系当地的热心父母,确保抵达后能有住宿的场合。
以该校命名的国际初中生数学竞赛,每年吸引人大附中等国内名校前来参赛。竞赛完全由学生们出题、监考、阅卷(已毕业学长会回来帮忙、反哺),一众组织事宜、吃喝都由学生们自己操办。
无论AMC、人工智能ME,直至入选IMO,就靠一群真的热爱数学的孩子们聚集在社团里,以“师徒切磋”的方法练习,学校自己无“冲刺培训”,甚至不闻不问。一群少年因热爱而聚拢,因“自推”而收获。学生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学堂,而社会的大赛场是没办法“培训”的。以培训获得的一时领先是“抱养”长大,而在放下与试错历练中才是真的的自我成长。
有人会说这是所菁英学校,富人家的孩子有钱任性,可以自由探索。简言之,得益于年代进步,该校现在50%的学生拿助学金,很多孩子从公立学校升入。
坦率地说,高考考试在当下中国也还是不可替代的最公平的方法。无论哪国,教育都有不健全之处。而问题只能通过更大的进步和更深入改革来解决。
只不过,前行的路上不可动摇的是教育的初心和本质,她是育人的事业,她是良心的事业,她当然具选拔性、但更应坚守公益性和普惠性,她是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完善公民的阶梯,她学会着一个国家将来革新和不竭进步动力的密码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